駱芬美
古代中國的女人沒有正式的名字,因為名字是為了要上學才取的;出嫁之後,則用姓氏即可。
現代的女人,都有正式的名字,但是女人是如何的與自己的名字相處呢?
結婚前,名字當然是唯一的代表身份,讀書、考試、升學、工作各階段的成績,都為自己的名字增添了意義與價值。
結婚後,女人的生命中放進了丈夫的姓與名,從此以後,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在志願與非志願下,女人的名字逐步失去了蹤影------
陪著丈夫外出時,周圍的人當然認知妳是「某太太」。
帶著孩子出門時,周圍的人當然認知妳是「某媽媽」。
即使是自己介紹自己時,也習慣的以「某太太」來自稱。
也就是說,女人的名字除了在自己原有的工作單位等還稍能見光外,(當然假如妳的工作又與丈夫一起,那就另當別論了。)回到住家範圍,就會自動消失了!
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一封寫著我的名字的信被誤投到鄰居家(已認識多年的鄰居),這封信就一直躺在鄰居家客廳的桌子,約半個月後(幸好未被丟掉)我串門過去時見到,鄰居太太說:「這是妳的名字?我還在想那有這個人?」
另一經驗是:我兒子的同學知道我的職業是老師,有一次讓我幫他指導作文時,就一直叫我「蔡老師」,我說:「對不起!我是駱老師!」
如是的經驗只讓我有些尷尬,但未覺得有何要緊。直到有次在紐約與丈夫的同學的太太認識(當時我們都是留學生的家屬) ,雖相當投緣,經常帶著孩子互訪,或彼此幫忙帶孩子,卻皆以「某太太」互稱,也不知道對方的名字。有次,這位太太就問我:「妳叫什麼名字?我老叫妳蔡太太,實在覺得太生疏了!」 之後,互相知道了名字,彼此之間指名道姓,果真生疏感、距離感消失,也成了更緊密的好友!
名字與女人之間的關係「真有這麼嚴重嗎?」當然這會因人而異!在此,我想對中年女人,特別是不快樂的中年女人說:「請試著用自己的名字來叫自己!用自己的名字來面對世界!」(或許妳早已不習慣了!)妳知道嗎?這是「接納自己」的第一步,走出這一步,會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試試!Just do it!
本文發表於《基督教論壇》1743期,民國88(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