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著手-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
內容介紹:
「希望」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字眼,怎麼堂堂皇皇的變成一個理論呢?
希望理論創始人Snyder,看到甫出生的孫女小生命裡蘊藏著無窮的希望,體會到送給她最好的禮物就是一輩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希望」。用這樣的心態,他發展了希望理論,將它送給了你我。
從生命起始的剎那,希望就跟著萌芽。嬰兒用眼神告訴你他(她)的嚮往、學步的幼兒用手指頭告訴你他(她)的渴求、長大的孩子用言語告訴你他(她)的夢想、愛你的他(她)用溫暖的膀臂邀請你一起築愛巢、年邁的長輩以緊握的手傳達他(她)對你無窮的冀望。隨著生命的成長,希望也逐漸被灌溉而滋長,它引領我們擴展天空,也陪伴我們突破困境。
人生有夢最美,但沒能踏實的夢只會突增傷悲。所謂築夢踏實,就是將夢想變成具體的目標,從你目前所在地為起點,架構出通往夢想的具體路線,然後一步一腳印的實現它。Snyder 說希望是路徑加上能量的總和,是意志力加上行動力的結果。本書就是秉著這樣的理念,介紹從嬰兒至老年中,如何透過希望理論的策略度過每個階段的人生關卡,讓希望得以萌芽、滋長、壯碩,並能有所收穫與延續。也探討當遇到生活的困境時,如何抓住希望的應許,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另一個生命的契機。
序言
不管認不認識的人,只要一聽到我們是學輔導諮商,總會讚嘆一句,並為我們冠上「問題解決專家」的頭銜。雖然明知自己也是平凡老百姓,但多年心理輔導的訓練中,我們真的是很努力按著傳統輔導諮商模式,致力於鑽研各種不同的學派與技巧,就是希望能更有效的幫助案主解決問題。
直到我們接觸到希望理論,才驚覺諮商輔導的工作,不必停留於有洞補洞的「解決問題」的角色。諮商師更重要的工作,是擔任希望引燃者的角色,引領案主在危機中去看到轉機的可能性,在烏雲籠罩的逆境中,定睛在烏雲邊透露的光芒。雖然在那一刻見不到雲上的太陽,但相信只要執著於既定的目標、設定好路徑,並有充分的能量,就會有撥雲見日的時刻。
喜見這樣的亮光,我們忍不住的將它應用到法院與監獄裡去幫助藥物濫用的案主;禁不住的在協助憂鬱、焦慮、感情觸礁、沉迷酒癮、職業倦怠的案主時,硬要他們在愁眉苦臉中,擠出一個原來想都不敢想的目標。剛開始時多數的案主會搖搖頭,認為我們這個諮商師太天真,因為他們原本只是要來訴訴苦,學習如何適應目前的景況而已。但當我們不再一味的聽其訴苦,而要他們將眼光投注在遠方那個燈火闌珊處,去探討如何可以從這裡走到那裡時,我們發現從案主每往前邁一步,眼神中就多閃爍一絲光芒中,都可見證到希望理論所說的:「希望等於路徑加上能量」的論點。
雖然希望理論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論點,在很多諮商理論的教科書,也還很少被正式列入其中的一章。但是它簡單易懂的概念,及能有彈性的與其他學派融合並用的包容性,特別是強調從希望著手的概念,讓我們忍不住要與國內的輔導諮商前輩與同仁們,分享我們從希望理論學習與應用中的體會與心得。於是我們向心理出版社的林敬堯總編提出了要出版這本書的計畫,感謝林總編與出版社同仁的慧眼,應允出版,以及高碧嶸執行編輯在出版過程中的費心與費力,讓本書得以問世。
盼望本書《從希望著手》成為我們彼此的勉勵,不管你讀這本書是為了自己或為了協助他人的需要,讓我們在每天的日子中都能鼓勵自己也幫助他人,探掘希望並滋長希望。
駱芳美、郭國禎
謹識於2011年10月
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products_id=136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