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芬美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聽到「牽手」這個詞,各位會想到什麼?
是純粹的「手牽手」,或談戀愛時的「牽牽手」。
在台語的用詞上,「牽手」有一個特別的含意,就是指「妻子」的意思。據說當年蔣經國總統到農家訪問,有位農民把身旁一位女士介紹給他時說:「這是我的牽手」,他一時不懂那句話的含義,經過說明,方知閩南語中「牽手」便是「妻子」。對於這樣的稱法,蔣經國總統大為欣賞,認為「牽手」要比「內人」和「老婆」文雅得多,意義也很貼切,因為夫妻原來應該手牽著手,白首偕老。[1]
「牽手」的意思,除了指「妻子」之外,另外,就是指「結婚」的意思。
這些年兩岸交流頻繁,有大陸的朋友來過台灣後,將此用法傳回大陸去[2]。又加上一些流行歌曲,以「牽手」為曲名,或歌詞內容中,以「牽手」來描述夫妻情感。因而,「牽手」一詞,似乎變成了一個蠻能代表台灣文化的象徵。
究竟「牽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
按照學界傳統的解釋(幾乎所有的資料),都說是來自台灣平埔族,例如《諸羅縣志》所記載:「男親送檳榔,女受之,即私焉,謂之「牽手」。自相配,乃聞於父母,置酒飲同社之人,自稱其妻曰「牽手」。」[3]劉還月老師就說,牽手這個名詞,在幾百年前,是平埔族人結婚的習俗。後來漢人大量和平埔族人通婚之後,許多漢人為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妻子,又不好稱「平埔番」或「熟番」,乃以牽手名之,因而牽手乃成漢人妻子的代稱。[4]
而這樣的一個已經被認定的說法,在翁佳音教授的研究中,卻有新的發現,也就是說他發現「牽手」這一詞,最早並非自台灣開始,而是來自外地?那是來自那裏?是那些人創了這樣的語詞?既然「牽手」這一詞,是來自外地,所以可以藉此來探究古早台灣與世界的互動關係。[5]
在進入台灣這個「牽手」世界之前,先來看中國大陸對另一半的稱呼,他們稱「愛人」。以前去大陸的時候,被人家問到說:「妳的愛人是搞什麼的?」真是不習慣,心裏納悶著,傳統保守的中國文化下,怎麼會有如此「大膽」而「露骨」的詞。查考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中國共產黨因著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賤內」等有封建主義的稱謂。或使用「先生」、「太太」等被認為有資產階級色彩的稱謂。
於是在共產黨控制的地區,如延安等地,「愛人」成了被廣泛使用的中性詞,男女均可使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愛人是中國大陸唯一可以使用的正式稱呼。(1980年代之後,「愛人」在中國大陸就像「同志」這樣的有「革命色彩」的稱呼一樣使用得雖有減少些。但是一些中老年人仍然還習慣使用這個詞彙。)
而在中國大陸民間和其他華人社會,「老婆」、「老公」、「老伴兒」、「妻子」、「男人」、「女人」、「丈夫」、「先生」、「太太」等等也有使用,在書信中有時亦會使用傳統稱呼「外子」、「內人」來對別人稱呼自己的配偶。「愛人」於其他華人社會則仍然可用作形容未婚戀人或已婚夫婦,與「戀人」、「情人」、「伴侶」同義。[6]但不管如何,都沒有「牽手」這個詞。
「牽手」這個詞的出現,按翁佳音教授的研究,發現是來自「菲律賓馬尼拉」的文獻上的記錄。
為什麼會是菲律賓馬尼拉?當時因著西班牙人將他們在美洲發現的白銀,運到馬尼拉。吸引了大量的漢人移民到馬尼拉去。(主要是漳州海澄人)而大概在1587年左右起,在亞洲傳道的西班牙宣教師,就曾與漳州漢人通事合作翻譯的有關基督教教義。[7]
其中,最早的有記載到「牽手」的,是在1605年左右在馬尼拉印書局所刊行的漳州語《基督教教義Doctrina christiana》這本書中,其中述及天主教七聖事時,有寫到Can Chiu(牽手);荷蘭來頓大學所藏1606年左右刊行的同類文獻,亦有記載到「第七件大微妙之事,乃淨水者牽手嫁娶之」等語。
以上兩條資料,都是指菲律賓天主教神父在漢人移民的社會中,主持漢人信徒的結婚典禮,剛說的「淨水者」就是有受洗的人(要成為基督徒要受洗);而「牽手嫁娶」這個詞,按1617年前後所編成的手稿本「漳州話西班牙語彙」,收錄一詞條「Can Chiu」,它的解釋,除了按字面說成是「拉手、牽手」之外,還解釋為海外漢人的「結婚」。就以上所引文獻來看,「牽手」這詞,菲律賓地區比台灣更早使用。翁佳音教授就說,在十六世紀中葉、十七世紀初,到海外營生或移民的的福建漳泉族群中,特別是漳州海澄人聚集的菲律賓呂宋,也就是馬尼拉的社會,早已存在「牽手」作為動詞「結婚」的說法。[8]
關於這一個說法,已經過世的史學家方豪神父,在他的《方豪六十自定稿》一書中,的一篇〈瀛寰訪書記〉(台灣學生書局,1969)中,寫到:「稱結婚為『牽手』,疑從呂宋傳來」。可見他早已注意到這些文獻資料。(不過方神父對自己的懷疑,並沒有非常的堅定的想法)。[9]
而除了菲律賓的馬尼拉之外,還有那些地方有「牽手」這詞?
新加坡、印尼地區有漢人移民的地方,而有許多人移民出去號稱僑鄉的金門、廈門,都有「牽手」這詞的說法,而且都有「結婚」的意思[10]。那他們的「牽手」這詞,是從那裏來的?
各位聽眾可能會想到說,既然都是漢人在使用,那應該就是屬於漢人的語言了。按翁佳音教授的研究,「牽手」這詞的說法,不是純粹中國本土的福佬話或廈門話,而是在海外的漢人所使用的語言。[11]
什麼是海外的漢人所使用的語言?就是那些僑居在南洋、印尼等地的漢人移民,主要是漳泉移民所用的語言,他們所說的「牽手」,是指在中國本土之外,也就是在僑居地娶妻的意思。(在漳泉本地的人娶妻,就不會用這個詞)。
這個用法,根據十九世紀末在印尼任職漢語(漳泉語)通譯的荷蘭人所編的《廈荷字典》中,就已經反映了此語是海外漢人的用法。字典中,有兩個詞:
K an Tsiu/牽手:娶妻,國外用語
K an Hoan Po/牽番婆:娶外國妻,輕視用法
因此翁佳音教授認為,「牽手」這個詞,是因著漳泉人民在海外營生後,因緣際會下而流行之語,然後此語再回傳回福建漳泉本土的;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同樣也是有海外移民的潮州、客家語系,在他們的語言系統中,就沒有「牽手」的用法。所以「牽手」,應是漳泉語系的獨特語言文化產物。[12](說到這裏,因為我不懂客家話,所以客家語系的朋友,麻煩查考一下,看看客家話中有否「牽手」這詞的說法及用法。)
注意一下,剛剛提到荷蘭人編的字典中的「K an Tsiu/牽手:娶妻,國外用語」,意思是說「牽手」通常被當作「動詞」,「娶,to marry;casarse」使用。至於「妻子Chhe,bo」早期仍不叫牽手[13]。
另外關於「Kan Hoan Po/牽番婆:娶外國妻,輕視用法」這一條,需要再補充說明一下。按翁佳音教授的研究,發現這裏所謂的「外國妻」或「番婆」,從族群血緣角度來看,不一定是指東南亞的土著婦女,而是在僑居地生長或與東南亞有關係的漢族女子可能也被含混的計算在內。
而之所以用「牽」這個字,多少有以正統中國的禮教文化立場,去差別待遇漳泉人在海外僑居地娶妻的這件事。[14]
至於漳泉人為何在海外僑居(包括台灣)當地娶妻的這件事,一來,在海外要娶到同族女人,是極困難的。(到外地打拼的通常是男人);二來,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近代初期東南亞商業交易圈中,女性角色相當強悍、吃重,因而當時漳泉漢人在海外與「番婆」牽手(結婚),可能是有生意上的考量。
剛剛提到金門,也有「牽手」這詞的說法,而且都有「結婚」的意思。劉湘金老師發表一篇關於金門的阿媽的故事,提到以前金門的男人都會到南洋去打拼,但是到了適婚年齡就會回金門來娶媳婦,但娶完媳婦之後不久,就把這個媳婦留在金門,照顧家裏的長輩,以及這個家的大小事務。這個當人家丈夫的就又回到南洋,去賺錢,將錢寄來養家。但這個媳婦可能一輩子再見丈夫的機會很少。生的兒子長大後,丈夫就把兒子接到南洋,然後繼續這樣的循環。而這些丈夫們在南洋,通常都會有另外的妻子。但若問這些認命的金門阿媽們,她們唯一的安慰是,至少她們是丈夫用花轎,明媒正娶,娶進門的。言下之意,她們丈夫在南洋的妻子,當然就不是「娶」進門的。再怎麼說,在家裏的地位,當然是比不過她們的。[15]
關於這些金門男人所留連的南洋世界,按十九世紀後半葉,有位金門人林豪所著〈戲詠南洋方言〉中有一首名為「牽手」的詩,題下的註題為:「夫妻常稱也」。詩的內容則是:「女蘿牽菟絲,攜手成鴛侶。妻貴而夫榮,以身皆妻有。出入必相牽,如倚左右手。」如此看來,所謂南洋方言中的「牽手」,還是有夫妻、結婚的意思。所以有人認為,金門人方言中的牽手,是金門人移民南洋(菲律賓、新加坡等),與其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16]
至於林豪筆下的南洋的牽手世界,若比對這些金門阿媽的以花轎抬進門的「明媒正娶」的說法,也許可以這樣來揣測一下,就是說,金門最初用「牽手」這個詞,可能是有以正統中國的禮教文化立場,去差別待遇金門男人在海外僑居地另外娶妻的這件事吧!(金門的朋友們,可以問問老人家們)
[1] 張祖詒,《蔣經國晚年身影》天下文化,2009年09月25日。摘自:博客來書籍館蔣經國晚年身影連載。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789862164037-5.php(2010/11/4)
[2] 林長華,〈大陸習慣稱配偶為愛人 台灣常稱「牽手」──配偶稱謂的文化內涵(大千世界掃描)〉,人民網People www.people.com.cn 2001年11月08日「在閩南、粵東和台灣,相當多的人向來賓介紹自己的配偶時習慣稱之「牽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海峽這邊的「牽手」稱謂乃從台灣傳進。」
[15]劉湘金,〈僑鄉婦女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金門地區30-50年代僑眷家庭婦女為例〉《金門史蹟考察座談會》銘傳大學教育部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分項計畫二強化「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課程,2004年4月22 日。主辦單位: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協辦單位:金門縣環境保護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