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練
駱芳美
人家常說:「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大概較少有媽媽會為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好動而傷腦筋。我的老大從小就愛看書,但對運動方面卻興趣缺缺。他小的時候我並不以為意,總認為看書可以增加他的知識,所以看著他常常手不釋卷,我和外子也頗感欣慰。但漸漸長大後,我發現不愛運動無形中成為他與同輩小朋友交往的障礙。在我們住的這個小鎮,游泳和溜冰是孩子們在暑假裏最普遍的活動項目。不僅暑期班每週都有這兩項活動,連慶生會也常有人還在游泳池畔或溜冰場舉行。
然而當他同年齡的孩子快樂的在水中嬉戲,悠遊的馳騁在溜冰場上,我的孩子卻忙著看著暑期班的活動表,在列有游泳及溜冰活動的日期上劃上不去的記號,對於需要游泳與溜冰的動態性的慶生會更是敬謝不敏。漸漸的,連本來較好動的老二也被影響而視這兩項活動為畏途。
對於他這樣的態度,我本來是歸咎於他的懶惰,所以除了責罵幾聲並強迫他需照常參加暑期活動外,只暗暗期望他的同學或老師可助他一臂之力或希望他會像其他孩子一樣無師自通。只是每次回家,他都給我一樣的答案:「老師說不想游泳或溜冰者可以作別的活動或玩其它的遊戲‧所以我就沒下去了。」這樣的情形約有兩個暑假,直到去年暑假的有一天我所學的心理輔導理念突然提醒我,孩子不愛運動也許不是懶惰而是害怕。我也才突然想到他兩三歲時每次溜滑梯時總是在爬上去很久後才溜下來,原因是他一爬上去因為害怕就會在平坦處先坐下來然後再慢慢移向傾斜處溜下來。與其告訴他不要害怕不如拉他一把。我雖未有高超的技術,但卻敢說我比他人更懂我的孩子。
於是,多年未游泳及溜冰的我決定在自己忙碌的寫論文的日子中挪出一些時間教我的兩個孩子。但我的重點不在技巧的傳授乃是在幫助他們克服焦慮及害怕。採用的方法是「親自下海」,並伴隨適時的酬賞等心理輔導技巧裏行為改變的原理。
選一個適當的時間我拿出了剛買的游泳衣告訴孩子找個時間我想跟他們去游泳,並告知我的酬賞計畫。聽到這一個消息,他們興奮的安排時間並列出一張酬賞積分辦法,似乎忘記原有的害怕。一到游泳池,不等他們遲疑,我先以身作則的下水。「媽媽下水」這一舉動似乎是一劑強心劑,五歲的女兒隨即要我抱她下水,老大也戰戰兢兢的先試探水性,然後一步步的浸到水裡。在池邊徘徊近兩個暑假的老大,及兩腳夾在我身上的老二在全身浸入池裏的那一剎那,臉上害怕的表情馬上被笑容取代,並興奮的告訴我:「媽媽!好玩耶!」;但要他們穿上溜冰鞋就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老大。
第一次去溜冰,我帶著穿著塑膠溜冰協的女兒溜了好幾圈了,老大還遲遲不肯穿上溜冰鞋。我不強迫他但提醒他如果他將溜冰鞋穿上就可在他的計分點上加上一百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在當天即將離去的剎那,他終於將溜冰鞋穿上。
之後,我固定的陪他們去溜冰及游泳,也在每次運動後用他們依表現累積的點數跟著他們一起玩電動玩具或去吃冰淇淋。在溜冰場上,我先鼓勵他們在靠牆的地方作短距離的嘗試。一段時間後,我輪流的牽著他們進入場內試溜。一開始,他們只能維持不跌倒,但漸漸的更能與我同步溜冰邊聊天邊享受場中所播放的音樂。
在訓練兒子悶水時,我是鼓勵他穿越一條橫掛游泳池的分界繩作為目標。因為此繩浮在水面上,必需悶水才能通過去,為減少他的害怕,我先行穿越,再牽著他的手帶他越過。剛開始,他非常的抗拒,我雖鼓勵,但卻不勉強,只是故計重施的提醒他如果他敢嘗試,他的計分就夠他買他所想要的電腦軟體。回家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他鼓起勇氣嘗試。成功的經驗給了他信心,整個下午,我們母子倆快樂的穿梭在這條分界繩下。
現在,兩個孩子不再與我爭論那天不去上暑期活動班,反倒是搶著要知道何時有游泳及溜冰的活動。而且每次回來總會告訴我他們又作了那些新的嘗試。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過很多個第一次,害怕與焦慮可能是很多人在面對第一次的嘗試時會有的反應。在參與孩子這兩個第一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原來是助孩子一臂之力的最佳人選。我於是在自己媽媽角色中,加列教練一項。
帶著他們學習游泳與溜冰的過程,就像幼時領著他們從學站道學走的蹣跚學步之旅。在他們未來的路上,還有很多的第一次要經驗,還有很多新事務待學習。在此我要鼓勵媽媽們:當你在為你的孩子物色家教時,不妨也把你自己也考慮在內。因為沒有一個人比更愛你的孩子,更了解你的孩子的需要。而母親的愛、鼓勵及參與其實是幫助孩子時最有效的教材及方法。
本文登載於1995年11月23日中央日報海外書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