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累了,全家到結冰的河上體會北美(威斯康辛州)的冬天
就是在這個校園(威斯康辛大學),兩個孩子伴著我與外子展開「再當學生」之旅
媽媽學生
駱芳美
就在生下老二的同時,外子獲得他工作母校的推荐,得以赴美進修。半年後,外子返台過聖誕,並展開遊說工作。他似乎沒有遊說成功,因為假期結束後,他是獨自返美的。但「再當學生」的念頭卻開始在我心中強烈起來。學輔導的我深知自己心理一直存有「害怕改變」的障礙,但也有「頗能適應現狀」的長處。終於下定決心,好好面對這個問題:是否再當學生?
我把這件事情擺在禱告中,也與雙胞胎姊姊、父母與畢業的學生討論,並向工作學校的人事室打聽有關請假的可能性。事情似乎沒有想像的複雜,就在學校同意我留職停薪,父母同意幫我照顧當時才六個月的女兒的情況下,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帶著兒子赴美尋夫。
外子是很喜歡鼓勵人家讀書的人,因此在我抵美後數日,隨著選課註冊的熱潮,外子已幫我選了兩門課,作為當學生的起步。(他可能知道若不打鐵趁熱,等我面對愈多文化衝擊,面對愈多需要 英文的場合,可能會害怕得打退堂鼓)。這一招對我果真有用,由被動而主動,背著書包,厚著臉皮,踏進了教室。
半年後,我們返台將女兒接來,我也成了正式的學生。再當學生的夢是實現了,只是除了讀書之外,兩個生氣活現的小傢伙也從不會忘記我是他們的媽媽這個角色。從小我們被教導讀書要眼到、耳到、心到、口到及手到。但自從當了學生,我常需要一心多用,如眼睛看著書,耳朵卻得用來聽兒子問的問題;一手算著統計,另一手卻得用來抱著已爬上膝蓋要求抱抱的女兒。一心多用的結果是:可能會答錯了兒子所問的問題,也可能會讓女兒因感覺媽媽並未專心抱她而粘得更緊。
想要專心讀書,理論上是應有個全然安靜的讀書環境,但當了媽媽學生這已成奢望,所以我們家的客廳就是我的書房,因為取地利之便,我可以一面陪他們玩、陪他們看電視,而我又可以一面看書及一面作飯作菜。有時運氣好,他們自己看電視或玩得正起勁,幾乎忘記媽媽的存在時,我就可趁機溜進書房好好看幾分鐘的書。倖好,我從小就沒養成什麼讀書的好習慣,讓我在適應媽媽學生這個角色時,減少了不少困難。不過當孩子們拿著故事書要我給唸給他們聽時,除非哥哥答應唸給妹妹聽,或爸爸願意代勞,或成功的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或徴得他們同意待會兒再唸,否則我只好放下書本,當幾分鐘的好媽媽了。
不過有個媽媽學生對孩子也不無好處,比如比起工作的媽媽,學生媽媽有較多自由運用的時間,可有較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另如有時因時間關係沒人可留在家照顧小孩,他們只好拿著自己的書跟媽媽上圖書館查資料、上電腦中心打作業或參加同學間的團體討論(當然,他們需先被要求跟去時不能大聲說話)。透過這些,他們可觀察到大人是如何讀書的。看到這麼多大人都在讀書,說不定將來更能體會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
當了媽媽學生以來,一晃已兩年多,剛接女兒來美後的第一次上課,因女兒發高燒而被心急的外子從課堂叫出去的記憶猶存,而今兩個孩子已漸漸長大,不過這個學生媽媽的角色一時恐怕還結束不了呢! (正如外子說的:「你似乎愈讀愈起勁了。」) 有時看著單身學生自由自在的穿梭在校園中,會羨慕他們的無牽無掛;但一回到家看到兩個不識愁的孩子對我猛笑,一付看到媽媽就高興的模樣,才發現自己的富有。有一天,如果真唸出個成績,除了感謝天父、父母與外子外,還得感謝這兩位小子,陪我一路走過。
不過我得時時提醒自己,除了努力扮演一個好學生外,也要扮演好好母親及好太太的角色(這是外子目前最大的期望)─也願與所有的媽媽學生們互勉。
本文於1992年7月24日登載於中央日報海外書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