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歷史去偽始見真相
宋光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教授)
駱芬美教授的新書,文筆流暢,內容豐富,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這本書的最大優點,就是把十七世紀,明朝末葉,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相繼東來,以及他們與中國東南的海商鄭氏集團,相互周旋較勁的實際狀況,做了非常精確、扼要的說明。讓像我這樣的外行人,一看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因此,這本書的功力絕對不在正式的學術著作之下。
對於明朝末年、南明四帝、荷蘭人、鄭成功等的印象,一直被「反清復明」四個字綁住了。只要對中國歷史稍有涉獵的人在心中都有一個同樣的疑惑:在中國歷代的皇帝及其統治的權術中,明朝的皇帝是品質最差的一朝,對朝臣也是最苛刻的一朝,為什麼在它覆亡之後,卻一直有人在懷念它?南明四朝也一樣的權臣內鬥,綱乾不張,鄭成功為什麼一直要遵奉南明為正朔?這些反常的現象究竟隱含了什麼樣更深一層的用意?這些問題不僅困擾我,也同樣困擾關心這一段歷史的學人。
就閩南海商鄭氏三代的行事風格來說,他們祖孫三代共同關心的一個主軸思想,就是「做生意,賺錢」。當時,西班牙人在馬尼拉,用同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和秘魯所出產的白銀,在馬尼拉,與中國海商交換生絲和瓷器,形成「海上絲路」。這條海上絲路前後維持了兩百五十年左右。貿易方式一直很穩定。西班牙人掌握了巨量的白銀,其他的國家取代不了西班牙人的優勢地位。鄭氏集團也從來不去爭奪這一條路線。因為,鄭成功和鄭經都知道,一旦趕走西班牙人,奪下馬尼拉,白銀的供應就斷絕了,而整個菲律賓群島又不出產價格高昂的香料,拿下馬尼拉,就等於拿了個荒島。不如就維持西班牙人占領的現狀,可以長久做白銀和生絲的貿易。
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情形就不同了,都是在做買空、賣空的生意。他們本身沒有獨占的貴重物品,要到摩鹿加群島去買茴香、荳蔻、八角、肉桂等香料,運回歐洲去賣,賺取高昂的利潤。由於香料商人不收黃金或白銀,只收印度的棉布。而印度人喜歡黃金飾品。中國一向用黃金做飾品,可以自由買賣,於是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就想盡辦法在中國東南沿海找一個可以立足的貨棧,把中國的黃金飾品運銷印度。葡萄牙人捷足先登,占有了澳門。荷蘭人在巴達維亞,距中國太遠,於是不斷的向明朝交涉,要在澎湖風櫃設立貿易站。明朝不允許,授意荷蘭人到台灣,也應允荷蘭人繼續供應他們所需要的貨物。這就是荷蘭人來到台灣的根本原因。
在荷據時期,中國的黃金從廈門出口,運到臺灣安平,再轉運去巴達維亞,乃至印度的果亞,去買印度的棉布,再運棉布到摩鹿加群島買香料,運回歐洲去賣,可以賺兩、三倍的利潤。閩南海商鄭氏集團在這個世界貿易網中,也插上一腳。書中記述鄭成功如何切斷荷蘭人在台灣安平的進出口,獨占海上的貿易。書上沒有提到的,是鄭氏在這個貿易網中所需的身份和地位。
鄭成功只是商人,關心的是如何賺錢。可是在與日本的藩主、幕府大將軍、荷蘭東印度公司等對象交涉時,他需要有官式的頭銜。他不可以是「君主」,因為「君主」是不會親自下來做生意的。只有受封的公侯才可以有這樣的特權。於是,鄭成功就仿效日本的天皇和幕府大將軍的辦法,他為幕府大將軍,而要有一個虛位的天皇。這就是他擁立隆武帝、遙奉南明永曆帝的根本原因。
他在隆武帝時,受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永曆八年又受封為「延平郡王」。有了這樣的身分,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跟日本的藩主和幕府大將軍、荷蘭東印度公司、乃至後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談判、簽約、發信、招降等工作。北京的皇帝太遙遠,又不聽使喚,搞不好會有殺頭的下場,父親鄭芝龍的下場就是明證。遵奉南明永曆帝,既有正式的身份,又不會受到永曆帝朝廷的箝制,更不會有殺身之禍。他把日本的天皇和幕府大將軍那套把戲玩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我們一直被這齣好戲迷惑住了。到此,我心中的那個疑惑也就霍然而解。「反清復明」只是鄭成功的口號和招牌,骨子裡就是要「賺錢」。
又因為跟西洋人周旋日久,深深了解西洋人占領港口、貨棧的手段。因此,在鄭成功的心目中,他的版圖不會很大,主要都是海島,不會被陸上政權所封住的地方。這些海島是廈門、金門、東山、臺灣和長江口的崇明島。在這樣的考慮下,當廈門和金門受到清廷威脅時,只有移居臺灣,才能繼續家族的海外貿易。
這樣的剖析,把鄭成功從我們所熟悉的「民族英雄」的神主牌上拉下來,讓他還原成本來面目。科學的精神不在「求真」,因為做不到,只能做到「去偽」。駱芬美的這本書,做到了「去偽」的工作。是可喜可賀的事。
宋光宇 書於南港筆耕田書房
民國102年1月28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