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岸史話》福爾摩沙真面貌(之七)  ──康熙決定台灣棄留...


 


駱芬美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76880


收藏 分享 2013-6-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57| 評論數: 0


你以為,鄭克塽投降後,康熙因施琅建議而納入台灣。事實是,康熙經過十個月考慮才做出決定,對台灣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683716日,率領清軍攻台的施琅在澎湖打敗劉國軒之後,攻占了澎湖。4天後,向康熙皇帝上呈奏書中報告海戰過程,請示關於澎湖、台灣定位的腹案,同時建議派內大臣與福建督撫會商攻占台灣的善後事宜,開啟了「台灣棄留」議題。


施琅對台灣有私人利益的盤算,但只有征剿的軍事權力,對台灣的善後處理沒有說話餘地,只好透過一次次上奏,企圖說服康熙皇帝,爭取並維護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態。


李光地說服康熙留台


康熙皇帝將施琅一連串請示台灣善後處理的奏書提交國議,會議結論是等投降後的鄭克塽率領部眾回到大陸,先由地方層級的福建總督、巡撫與提督等進行討論,再向朝廷提出意見,做為「台灣棄留」決策的參考。


朝廷未派官員治理台灣期間,施琅成了名正言順的接收者。施琅知道明鄭歸降後,朝廷勢必開放海禁,如此一來他就無法獨攬台灣海上貿易的利益,要獨攬台灣的海上貿易,就需要掌控與台灣關係密切的英國與荷蘭。


早在鄭克塽決定投降時,台灣的英國商館人員因與鄭家的關係,恐怕被連累,就先去澎湖見過施琅。施琅到台灣後,向英國人威脅、索賄,並要他們寫信給康熙皇帝聲稱自己是難民,交換條件是將來可能有機會在中國重建商館。


至於荷蘭方面,施琅一到台灣,先找到當年被鄭成功留置、監禁、待在台灣長達24年的荷蘭俘虜,將他們遣送回國。


其中有位俘虜名為斯哈芬布魯克,閩南語非常流利,和施琅相談甚歡。施琅為了自身的商貿利益,打算藉由荷蘭人之力,讓康熙皇帝盡早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於是提出準備將台灣交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想法,請斯哈芬布魯克轉告並探詢意願,並特別交代轉達:希望東印度公司以祝賀康熙皇帝征服台灣、感謝送回俘虜為由,盡快向清朝廷朝貢,以便安排貿易事宜。施琅還要斯哈芬布魯克假冒官員,寫信向康熙皇帝致意。


施琅想讓英國和荷蘭認為自己權力很大,因而依賴他,就可以扮演類似當年李旦、鄭芝龍及鄭成功那樣掌控台灣經貿的角色;再者,他也想藉外國人覬覦台灣,特別是荷蘭想重新占領台灣來威脅清朝廷,讓康熙以為不留下台灣是非常危險的。施琅在台灣占有了土地,掌握了外商,因此康熙皇帝是否留下台灣,對他的利益非常具有關鍵性。


台灣的棄留問題為何需要多次考慮與討論?因康熙皇帝原本只想剷除鄭氏勢力,鄭克塽投降後,心頭大患除去,自覺安穩了;再者,除了台灣之外,還有俄羅斯問題要解決;加上三藩之亂後,社會動盪不安急需復原。如果將台灣收入版圖,就要設置官署、駐防兵員等,在在都需要經費,將造成國家財政窘困。根本的原因是清朝廷無力管理海島台灣,又對處心積慮要收服台灣的施琅極不放心。


那究竟是誰說服康熙皇帝留下台灣?


康熙皇帝曾多次向元老重臣李光地諮詢台灣問題。李光地是福建人,曾與鄭經交手數次,並舉薦施琅負責征台,對台灣一地頗有瞭解。


李光地知道康熙皇帝是要消滅鄭氏,不是要占領台灣,於是附和他的心意,先以「棄台」回應,接著才逐步引導康熙思考棄台的弊端,李光地的說服技巧終於使康熙決定在台灣設郡縣。


因此,真正影響康熙皇帝決定留台的關鍵人物應該是李光地,而不是施琅。康熙皇帝批准在台灣設治駐兵;分別指派了新任福建總督與台灣總兵。施琅的腹案終於實現,台灣被留下來,進入了大清帝國的統治轄區。


台灣的棄留討論,從16837月施琅攻下澎湖,到16845月底確定將納入版圖,前後長達10個月。這段拖延的時間是康熙皇帝與福建官員(特別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之間的心戰,康熙從來不信任施琅,卻不得不把台灣交給他處理。


歸清後貿易功能漸失


若說台灣是被清朝統治,不如說是被施琅及他的家族統治。首位派駐台灣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施琅的心腹。此外,清朝廷長期任用福建水師提督來管理台灣,從1684年之後的37年間,福建水師提督一職歷經施琅、張旺、吳英、施世驃等4人,其中除了張旺不是攻台將領,其餘兩位都曾隨施琅攻台,吳英是副將,施世驃是施琅的兒子。


施琅、吳英及他們的部眾在台灣奪取大量土地,加上管理不善,治安惡化,反亂不斷,因而造成殘破的程度比經年累月的戰亂更嚴重。更使得漢人的渡台之路充滿危險,相對於荷蘭時期歡迎漢人移民,施琅為防止更多移民分享在台灣的利益,嚴格控管移民,特別是禁止他不喜歡的廣東籍客家人來台,以及限制攜帶家眷等種種限制,許多人只能偷渡來台。


值得思考的是,為何荷蘭時期、明鄭時期,台灣都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但歸入清朝統治後,即使施琅很想讓台灣維持原有的功能,卻不可得,使台灣成了康熙皇帝口中「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的彈丸之地而已!是時也?還是命也?(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