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http://magazine.sina.com/chinatimesweekly/1572/2008-04-09/ba50694.shtml
《心理學科學期刊》報導指出,有人天生就有「快樂因子」 ,一個人的快樂與否,有50%來自遺傳。但有快樂基因的人不一定快樂,研究發現,「快樂」的祕密在腦子裡,透過一些學習、培養,也可以啟動腦子裡的「快樂裝置」。
年紀愈大愈不快樂?根據一項針對全球七十國、二百萬人的調查發現,人類一生的快樂程度,就像微笑曲線;青少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的快樂感較高,表示大部分人不分男女,都會有中年危機,落入微笑曲線的谷底;女性約三十至五十歲,男性則是四十至五十歲,平均五十歲以後曲線才會再爬升。
調查也顯示,人在四、五十歲時正面臨人生的低潮期,感到無力、沮喪,愈來愈鬱卒。心理學家分析,年紀愈大愈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人到了青壯年感覺自已擁有的愈來愈少,欲望愈來愈多,且常有比較心態;當這些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自然無法得到快樂,同時體力和健康正在走下坡。五十歲後慢慢擺脫中年憂鬱,接受自己,才能重新回到快樂狀態。
大腦運作影響情緒
「有許多不快樂的事情,大多源自於生活中缺乏滿足人類基本衝動的因素。」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快樂這回事》一書裡說。他表示,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靠狩獵過活,並從中得到快樂;演化至今,這種奮力達成目標的心態,已被其他生活中常見的行為取代,如球賽或收藏,人們從中得到快樂。
但這種快樂只是短暫性快樂,就好像心情沮喪時,吃一塊巧克力或蛋糕,心情立刻可以轉好一樣。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但快樂並不是單一的心智狀態,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蔡盧浚強調,情緒的產生跟大腦有極密切的關係,特別是邊緣系統、下視丘和大腦皮質區。
根據過去科學家對動物的實驗研究,大腦中似乎存在一個「獎賞效應」,它是由許多神經元交互作用構成的複雜迴路,如果刺激這個腦中系統,就會使動物們產生如同獲得獎賞的喜悅感覺,它們並會樂此不疲地一直重複這些會帶來快樂的活動。後來科學家發現,這些被刺激而引發愉悅感覺的核區,多是腦中多巴胺分布的區域,因此推測當體內的多巴胺大量湧出時,就會產生快樂。
由國內多位精神科醫師撰寫《一股腦兒全知道》一書中指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介質,只有在流動期間,才會使人產生快樂的情緒。有些人為了想延長這種快樂的感覺,而去吸毒、嗑藥,好讓神經介質能留在細胞外久一點。但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因為這些能引起愉悅感覺的藥物通常具有成癮性,而且會對腦細胞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傷。
學習促進大腦重塑
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也認為,快樂的生理機制跟大腦裡的多巴胺及血清素息息相關。他說,曾有腦科學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有躁症的人,額葉右側較活躍;反之,鬱症的人此處較不活躍。研究也發現,人可透過一些行為操控它,讓心情處於快樂的狀態。
楊聰財以簡單的運動為例,已有諸多研究證實,運動可以增加腦中的多巴胺,也可刺激右側額葉,讓人情緒穩定。他強調,以前大家認為,快樂是很抽象的東西,人類無法操控它;但最近的腦科學研究發現,透過一些行為、學習,人類也可以讓裝置在腦部的「快樂裝置」重新啟動。
他們還發現,成人的腦子還會繼續改變。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腦在青少年就已發育完成,但腦科學發現,人的大腦可以重塑,透過學習、訓練可以改變神經元的連結。蔡盧浚表示,人在學習的時候,神經元會開始改變,細胞裡的計算過程和某些神經元的形狀都會改變;也就是說,腦子裡的神經元就像電腦一樣,可以重新設定啟動。
正面情緒培養活力
人要如何啟動快樂裝置?蔡盧浚及楊聰財表示,快樂與悲傷都有它自己的控制開關與化學機制,這些開關主要是由腦裡的神經元細胞擔任,在我們的頭顱裡有幾百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跟其他的神經細胞相連,他們會釋放出信號,刺激神經元開始活動;當人一直出現負面情緒時,神經元就會自動跟負面神經元細胞連結,讓情緒一直處於低潮。
簡單地說,神經元有「物以類聚」的特性,會從鄰居那裡接收信號,而傳遞給大腦發號施令,傳達到身體產生情緒反應。蔡盧浚說,快樂可以成為一種習慣,不快樂也可以,正面情緒可以培養而得,負面情緒也可以學著控制;所以腦內的感受反應也可以用學習來增強。
研究發現,腦神經元被刺激的頻率愈高,就愈會產生持續性的連結,就像一個經常撥的電話號碼,很容易就被印在腦海裡一樣;正面情緒愈多,也會深植在腦海裡。蔡盧浚說,正面情緒可以讓頭腦保持活力,因為當頭腦裡有足夠的血清素與多巴胺時,就比較容易開創新的連結,啟動快樂的按扭。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也顯示,人類腦部控制快樂情緒的部位,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倍作用,當快樂感湧現的時候,就會讓人覺得自已變得更健康一點,證明重塑大腦並非天方夜譚。
學習找快樂
「腦」是人類行為的主使者,是人生學習的重要器官,而「精神」是腦的生理功能表現。腦的精神功能,如同腸胃的消化功能,是身體器官的生理表現。若說腸胃需要保健,頭腦也可透過一些行為而有所改變。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蔡盧浚表示,原本憂鬱的腦是可透過一些行為讓它變成快樂的腦。他提供以下幾種簡單方法供民眾參考,希望人人都有一顆健康的腦。
◎運動
這雖是老生常談,但已有諸多研究證實,運動確實能讓人快樂。美國耶魯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運動之所以能讓人快樂、抗抑鬱的主要原因在於,它掌握在一個叫VGF的大腦基因中。研究人員對運動過的小鼠大腦和靜止不動的小鼠大腦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一個叫VGF的基因在運動過的小鼠大腦中格外活躍,而在沒有運動的小鼠大腦中則不活躍。此一研究提供了揭示運動抗擊抑鬱原理的直接證據。
◎正面思考
研究發現,額葉右側比較活躍、而比較不懂得掌握負面情緒的人比較內向而悲觀,往往猜疑心也比較重;他們往往把一個小小失敗,看成大災難,而且比平常人更易得憂鬱症。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的神經再生學家大衛森研究發現,人常處於負面情緒,大腦會一直存於不好的事物,釋放出不好訊息;而學習控制負面情緒,則可提高額葉左側的活動力,增加正面能量、釋放出快樂訊息。
◎學習新事物
學習新東西也可以讓腦袋原本的控制系統改變,神經細胞重新連結。蔡盧浚表示,人在學習新的事物時,腦子神經細胞會因新的刺激重新啟動,重塑原本一成不變的腦袋。而真正能啟動這項改變的觸媒,主要是「情緒」;也就是說,透過新學習(如學習外國語言),可以提升自已的快樂能力,訓練腦子裡與生俱來的「快樂感裝置」。
◎認真做事
認真做事時,腦中好比有一個交響樂團,所有的腦細胞動員起來,同心協力演奏,將腦力發揮到極致;並藉由新經驗的開創,讓腦細胞建立新的神經通路,讓頭腦變得靈活有智慧。認真做事外,腦子也要稍事休息,每天最好利用時間讓頭腦放鬆一下,讓腦功能的發揮有節奏感,避免腦力的過度濫用。
◎和朋友聊天
腦的發展需要多元的素材和刺激,藉由與他人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可促進腦的多元發展;此外,肯定自己也能幫助頭腦快速建立自我感知和自我價值的神經元通路。
吃可以改變心情
科學研究證實,腦中跟快樂有關的化學物質為血清素、多巴胺,這兩種物質過度活化或減少,都會影響情緒。民眾除了可透過學習重塑大腦的神經元外,心情低落時,也可藉由「吃」穩定情緒,讓心情不會一直處於down的情境中。
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腦細胞會分泌一種俗稱快樂荷爾蒙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讓我們有足夠的抗壓及情緒調節能力。有些食物含有此化學物質,多吃可讓心情處於平穩愉悅的狀態;想要讓自己天天有好心情,不妨多吃富含以下成分的食物。
◎色氨酸
蛋白質食物中所含的必須氨基酸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主要物質,因此多吃含色氨酸豐富的食物,如奶類製品、香蕉、燕麥、新鮮肉類等,有助人體自然形成血清素,是抗抑鬱的天然食物來源。此外,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更可以修補被破壞的細胞。
◎維他命B群
維他命B6、B12、B2、B12是製造血清素的重要物質,跟神經安定有關。而且當人體處於壓力下,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時,維他命B群可協助這幾種物質代謝正常的重要元素。維他命B6會在腦內製造必要物質胺基丁酸(GABA)時發揮作用,如果GABA不足,會引發痙攣(羊顛瘋)。最好的食物來源包括香蕉、薯仔、牛奶、優酪乳、牛肉、綠色蔬菜、葵花子、葡萄乾、糙米、胚芽米、麥片、全麥麵包、紅肉等。
◎複合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麻省理工學院的茱蒂絲.渥特曼博士就說:「有些人把麵食、點心這類食物當作一種可以吃的抗憂鬱劑。」但吃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更能達到效果;因為複合碳水化合物,有助大腦製造血清素。含有複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五穀雜糧、糙米、全麥麵包、麥片等。
◎維生素C、E
可以幫助體內製造副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以增加抵抗壓力,所以可以多多補充。最好的食物來源包括柑橘、芭樂、木瓜、西瓜、鳳梨、青椒、菠菜等。而維他命E,則是腦部神經細胞最重要的維他命,能防止腦細胞的細胞膜成分磷脂質被氧化,並保護腦部不致於產生退化性變化。
◎葉酸
國外醫學文獻報告指出,缺乏葉酸會導致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及早發性的失智,以及無法入睡、健忘、焦慮等症狀。因此研究人員推論,缺乏葉酸會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導致憂鬱症。平常民眾可多吃菠菜,因為它是富含葉酸最多,其他綠色食物及水果中也含有葉酸。
這篇文章中提供相當好的訊息
只可惜我老公僅是用腦去認知這篇文章
到目前為止,仍懶得用身體去實踐
只好繼續受苦了
所以我稱我老公
戒了一口好酒經
行動的能量---恐需再加一大把勁
附註:
多巴胺(Dopamine) (C6H3(OH)2-CH2-CH2-NH2)
是一種腦內分泌,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它正式的化學名稱為4-(2-乙胺基)苯-1,2-二酚,簡稱「DA」。
阿爾維德·卡爾森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
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
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
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