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常說:「路是從嘴裡長出來的」


每當開車迷路時,就將車子往路邊靠


找個路邊的攤子或店家問路


 


當人生碰到瓶頸時


與其自己悶著頭


不如開口與人聊一聊


 


不過有一個重點是


當你問別人話時


要注意聽人家給你的回答


而不能只顧問、只顧說----


 


以下這段經驗與大家分享-----


http://worldjournal.com/bookmark/6367920


 




 


駱芳美

 

(原文刊登於 世界新聞網

February 16, 2010 12:00 AM | 2594 次 | 0  | 25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教中文時,我跟學生解釋「問」是「門」與「口」的結合,表示透過嘴巴,可以為自己打開一扇門。生活經驗中,我也有這樣的體會。

        來美國念書時,很希望找一份工作貼補家用。有次在圖書館讀書時,不曉得哪來的勇氣,跑到櫃台詢問是否有工作機會。工作人員找來督導,幾分鐘的談話後,就錄用了我。這個好消息,讓我體會到透過口,可為自己開一扇門的滋味。

       之前申請研討會發表論文,揭曉日期已過,我每天對著杳無音信的電子信箱乾瞪眼。

        直到兩個星期後,才鼓起勇氣去函詢問。沒想到很快就接獲回音,告知錄取的好消息,並為未即時通知表示歉意。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看到研究計畫與台灣有關,負責人就介紹自己也來自台灣,期待在研討會上向我請益。這個回音,比預期的還要好,讓我體會到「問話」具有推開門的威力。

        我教書的學校,國際學生數量日益增加,因文化差異與語文障礙所引發的問題,陸續發生。聽著同事有心無心的抱怨,身為過來人的我,深知箇中滋味,心想也許可以幫得上忙,就找了時機,向副校長透露這個意願。

        正在為此事擔憂的他一聽,非常興奮,要我提出方案,他會全力配合。這個敲門磚,讓我有機會為國際學生開設「定向輔導」的課程。

        每周固定上一次課,我們討論不同文化與因應之道,彼此分享經驗,商討克服困難的方法。從靦腆、不敢啟齒,到漸漸能侃侃而談,學生每一小步的成長,總帶給我很大的激勵。學校感激我的付出,但其實真正受益的是我。看來我對副校長開口,所推開的這扇門,還真是金碧輝煌呢!

        我投寄過一封附有支票的信,投寄時注意到黏貼處鬆落,但因趕時間,就隨意用口水塗抹一下,便丟入了郵筒。事後,我擔心萬一支票丟掉,可能會產生許多麻煩,便決定到郵局碰碰運氣,看是否仍有挽救機會,但實在不知如何啟口,心裡感到忐忑不安。

        我硬著頭皮對郵務人員說:「我要問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希望你不要見笑。」聽到這話,他友善地回答我:「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是奇怪或可笑的,你儘管問吧!」一聽我說明原委,雖然投寄的郵筒離郵局稍遠,但他卻馬上放下手邊工作,打開郵筒,耐心地從中找到那封信件。我感激萬分,他卻反過頭來,感謝我即時告知,以避免無法補救的情形發生。這件事情讓我學到一個功課:遇到問題時,若能即時面對,問題就有被解決的可能。

       看來老祖宗在創造「問」這個字時,已把這偉大的哲理清楚地擺明出來,重點就看我們能否望文生義,實踐其中涵義,在看似無門或吃到閉門羹的情況下,願意開啟金口,為自己打開另一扇門。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nmei 的頭像
    fenmei

    fenmei的部落格

    fe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