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處是兒家?


 

駱芳美

December 28, 2012 06:00 AM | 5091 次 | 0  | 13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來自新疆的毛毛從小學到大學,搬過十五次家,待過五個城市,住過三個國家。

        第一次離家是十三歲時隨母親出差到西安一年,看不到維吾爾人及飲食習慣不同讓她有點不自在,幸好在新疆是接受漢語教育,且西安有甚多回教徒,所以適應得很快。

        母親知道學外語要趁早,便鼓勵毛毛到蘇俄就學。十五歲來到了聖彼德堡,前五個月住在寄宿家庭學習語言與風土人情。寄宿家庭的奶奶以小學課本配合房子裡的實物,教她單字,並與她溝通,互動尚稱順暢。但有回奶奶的女兒盛湯給她喝,毛毛誤將「要不要再喝」聽成「好不好喝」,雖然不喜歡但仍禮貌地點點頭,對方便盛給她,讓她進退兩難。她體會到語言不通的尷尬,更下決心要奮力學習。五個月住下來,從只能用手勢溝通到連一根小螺絲釘都說得出來,奠定了日後俄語的根基;而與寄宿家庭朝夕相處中也學到了當地的禮儀規範。後來她進了聖彼德堡與莫斯科的大學就讀,假日時就回寄宿家庭享受親情的慰藉。

        然而住越久就越體會當地環境的一些缺失,例如有次申辦簽證加簽,因辦事單位效率不佳,未能如期辦妥,但她卻因而遭罰款;又有一次出門忘記帶護照被抓到,雖告知護照在學校,但警察仍載著她在路上繞著,直到塞了錢才了事。這些經驗加上治安的考量,父母建議她轉學美國。

        二十二歲來到美國,只有初中英文程度的再次從零起步。兩年下來,在美國人的熱情、車會讓人的友善中,她咬緊牙關進入專業大學課程,體會到傳言中說的:「俄羅斯是接受失敗教訓之地,美國則是體會成功經驗的天堂。」

        從小離家,在不同語言文化的洗禮與衝擊中,一路摸索前行努力完成父母設定的每個標的。不過環境的多變,讓她只敢對未來作短期規畫。與父母分離的她,只能從每天一通電話及偶爾相聚,體會到「家」的溫馨;每次飛抵機場,聽到他人興奮叫著:「回國了!」她很羨慕卻無法體會。

        漂流的歲月,塑造了她隨遇而安的豁達;只是這份處處可為家的坦蕩,也讓即將拿到學位、邁向另一程途的她,少了那股非得去哪裡定位的渴望與執著。她說:「六個月內還會在美國,下一步則看命運引導。」說罷停了半晌,有感而發地說:「其實我是渴望安定的,只是從未在一個地方久待,真的不知道安定是怎麼一回事?」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lit/21215856/article-%E4%BD%95%E8%99%95%E6%98%AF%E5%85%92%E5%AE%B6%EF%BC%9F?instance=hot_lit1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何處是兒家?

 


 



照片里有毛毛和俄羅斯乾媽的,

 

 




 



也有張照片是頭髮和眼睛上結了白霜的, 記得當時溫度是零下30攝氏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nmei 的頭像
    fenmei

    fenmei的部落格

    fe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